界限主視覺
界限主視覺
界限主視覺

界限 Boundaries

界限 Boundaries 以跳脫傳統形式,透過網站、桌遊與 Podcast 等多元媒介,讓性平議題不只存在與法條與口號,而是化為一場能夠感同身受的沉浸體驗。

類型

類型

Website

擔任角色

擔任角色

UI/UX Designer、Framer Developer

時間

時間

2024/3 ~ 2024/12

93.9%

使用者好評

4

獲獎數量

5 位

觀展者表示,與他們的遭遇經歷相像。

250+

觀展人數
界限 UI 故事頁 Hero 平板尺寸
界限 UI 故事頁 Hero 平板尺寸
界限 UI 故事頁 Hero 平板尺寸
界限 UI 故事頁 Hero 手機尺寸
界限 UI 故事頁 Hero 手機尺寸
界限 UI 故事頁 Hero 手機尺寸
界限 UI 首頁 Hero 電腦尺寸
界限 UI 首頁 Hero 電腦尺寸
界限 UI 首頁 Hero 電腦尺寸
專案背景

看見生活中,無形的問題

一開始,我們從自己生活周遭所遇到的性別議題去反思,無論是親身經歷、同儕分享、媒體新聞,發現這個問題好像層出不窮,卻從未理解為什麼?

後來我們透過問卷發現:無論是想了解議題的旁觀者,還是親身經歷的受害者,他們都面臨著不同的問題:「無法同理的狀況」與「說不出口的經歷」

  • 對旁觀者而言:論述的生硬、無法同理受害者,無法邁出下一步給出實質建議。

  • 對受害者而言:在缺乏能安心對話的情況下,往往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

而這正是我們專案的機會點所在,我們的核心挑戰是:

我們是否能不只是單向地「提供資訊」,而是雙向地「創造連結」?

性別比例圓餅圖
性別比例圓餅圖
性別比例圓餅圖
能否舉出性騷擾例子圓餅圖
能否舉出性騷擾例子圓餅圖
能否舉出性騷擾例子圓餅圖
是否了解性平教育法中隊性騷擾的定義圓餅圖
是否了解性平教育法中隊性騷擾的定義圓餅圖
是否了解性平教育法中隊性騷擾的定義圓餅圖
是否有遭遇過性騷擾的經歷圓餅圖
是否有遭遇過性騷擾的經歷圓餅圖
是否有遭遇過性騷擾的經歷圓餅圖
探索與洞察

為了深入了解議題的多樣性,我們採取了從量化到質化的兩階段研究,以確認我們專案的方向性,以及得到一些隱藏資訊。

原來不是不想講,而是講出來不被信任

我從問卷結果發現,約 80% 的人能憑「直覺」判斷騷擾情境,但對「法律定義」普遍模糊,顯示知識上的缺口。

而質化訪談更顯示,「受害者」、「加害者」與「旁觀者」的立場差異,讓同理變得極其困難。

我在與受害者訪談的過程中發現,原來不是不想講自己的遭遇,而是講出來不被信任、不被理解,這才讓他們不想說出口,選擇獨自承受。

於是我們決定,與其都使用冰冷的數據和法律條文,不如穿插一個有血有肉的「個人故事」來打破這到難以同理的牆。

因此,我們確立了「敘事與理解」的原則,並決定將官方網站打造成一個以第一人稱故事為核心的沉浸式體驗,引導使用者從旁觀走向共情。

關鍵洞察

大眾普遍「知道」性騷擾是錯的,但對於其法律定義、多樣性、以及對受害者造成的影響,有著巨大的認知落差。

無論是受害者的創傷、旁觀者的無知,還是大環境的漠視,都指向一個問題:我們的社會,缺乏一個能安全開啟對話、促進相互理解的有效方式。

人物誌(Persona)

為了促進雙方同理,以及消除彼此的隔閡,我將網站的 Persona 訂定為「受害者」及「旁觀者」。

透過兩種截然不同的 Persona 才能精確的訂定出我們應該提供什麼樣的內容,才可以同時解決這兩種類型的人的難題,並且促進同理。

受害者 Persona旁觀者 Persona

問題與目標

性平議題該如何推廣
  • 如何將抽象且可能被視為艱澀的性平議題,轉化為容易被接受的形式?

  • 如何設計內容,讓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共鳴?

網站該怎麼設計才好
  • 如何讓內容清晰易懂,避免過於艱深的專業術語?

  • 如何優化使用者體驗,確保網站操作簡單、不讓使用者感到困惑?

  • 如何呈現多樣性內容,不感到認知負擔?

如何吸引目標受眾的參與
  • 性平議題可能存在認知門檻或誤解,如何突破這些障礙,吸引更多人投入?

目標
建構一個清晰、安心的資訊入口,作為整個專案的敘事核心與展覽的數位留存。
界限 UI 截圖 底圖
界限 UI 截圖 底圖
界限 UI 截圖
設計與開發

網站動線規劃

在開始設計畫面之前,我先思考各頁面要放什麼元素,考量到要顧及沉浸式體驗的同時還要兼顧使用效率,所以我設計了雙重導覽路徑

  • 線性敘事路徑: 透過頁尾的「前往下一頁」按鈕,引導使用者體驗我精心安排的流程。

  • 一般導覽列: 保留傳統導覽列,讓有特定目標的使用者能快速跳轉,確保其自主性與控制感。

Sitemap


Wireframe

我將網站定義為一場「數位策展」,而非傳統的功能導向網站。

因此,在設計 Wireframe 時採用圖文穿插的方式,在維持敘事風格的同時並打破實體展覽的時空限制,讓深刻的議題能被永久留存與回味。

在設計時也有先思考滾動時的動畫效果該如何呈現,主要設計方向為:引導視覺、維持閱讀動機,讓使用者在專注的氛圍中完整體驗故事。

Wireframe


開發挑戰與抉擇

而在中期階段,團隊人力配置調整,我因此接手網站架設的工作,在選擇該如何架設網站時,有考慮過幾個選擇。

  • Wordpress:實際摸索時間約一週,發現免費版功能有限,而且多數想呈現的功能無法呈現。

  • Coding:彈性很大,可自由撰寫 Code 實現想要的功能,缺點是耗時,以及技術能力不足,本來想實現的動態效果可能無法呈現。

最後發現了 Framer ,除了能夠快速上手以外,本來因開發考量而去除的動態效果也可以加回來了,並且在後續的 Prototype 以及實際上線都透過 Framer 來執行。

此外,我在面對 PM 或老師的建議時,我會以「是否提升使用者體驗」為核心進行溝通與權衡,確保所有設計都能服務於「沉浸式敘事」的最終目標,而非為了想要酷炫的特效而做。

Framer UI

設計規範

在顏色的選用上,也是一大挑戰。在這個嚴肅的議題之下不能過度的使用藍色/粉色,不然會有性別刻板印象的問題產生,所以我經過思考後,決定以深紫色作為主要色調,作為融合了兩者的顏色,又能保有談論的嚴肅感。

Design Guide
設計迭代

展覽分成「校內」及「校外」,所以在兩次展覽前,分別都會進行設計的調整,確保展出順利,並帶來良好的體驗。

避免自身盲點的影響

設計師最大的盲點,就是誤以為自己是使用者。

為了戳破這個盲點,邀請了 5 位不曾看過網站的使用者進行測試與訪談。測試中最關鍵的發現是:我自認流暢的圖文故事,對某些使用者來說卻造成了閱讀壓力。

這個回饋,促使更動 4 項設計。不僅調整了首頁文字與問卷形式,更重新編排了故事的圖文呈現方式,並優化了 Podcast 的選集呈現方式。

而這些由使用者真實回饋帶來的改動,確保了網站體驗更加貼近真實使用者的需求。

首頁 改版前後
首頁 改版前後
首頁 改版前後
數據改版前後
數據改版前後
數據改版前後
故事改版前後
故事改版前後
故事改版前後
播客改版前後
播客改版前後
播客改版前後
在校內展時,為他人導覽展覽。
在校內展時,為他人導覽展覽。
在校內展時,為他人導覽展覽。
使用感受直線圖
使用感受直線圖
使用感受直線圖
喜歡元素直線圖
喜歡元素直線圖
喜歡元素直線圖
Scroll Indicator 示意圖
Scroll Indicator 示意圖
Scroll Indicator 示意圖
播客 Redesign 圖
播客 Redesign 圖
播客 Redesign 圖
過程 Redesign 圖
過程 Redesign 圖
過程 Redesign 圖
桌遊 Redesign 1
桌遊 Redesign 1
桌遊 Redesign 1
桌遊 Redesign 2
桌遊 Redesign 2
桌遊 Redesign 2
桌遊 Redesign 3
桌遊 Redesign 3
桌遊 Redesign 3
圖片 overlay 示意圖
圖片 overlay 示意圖
圖片 overlay 示意圖

從展場回饋到設計

我透過在帶導覽時,觀察使用者操作網頁時的表情、行為,以及收集到的 115 份問卷回饋,讓定位出 5 個痛點。

新增 Scroll Indicator,消除疑慮

觀察到使用者使用網站時會感到無從下手,不確定是否能操作,因此新增 Scroll Indicator 給予明確的下一步指引。

重新設計,喚醒沉睡的 Podcast

Podcast 區的點擊率幾乎為零。的判斷是其價值未被有效傳達,且視覺上被忽略了。為此,重心設計 UI 以改善使用狀況。

簡化互動,告別無效的輪播

發現輪播圖造成使用者無效的重複點擊,增加了時間成本與挫折感。果斷將其簡化為 Scroll Parallax,移除不必要的互動。

為閱讀創造呼吸感

我發現原有的桌遊介紹區文字內容過多,導致使用者閱讀率不高,因此將內容重新拆分為三大區塊,並多點留白,大幅提升了易讀性。

滿足需求,增加互動量

為了滿足問卷中希望多點點擊的互動,以及能否放大圖片的回饋,我將圖片都新增了點擊放大 overlay 的效果,不僅滿足使用者的好奇心,也增加了頁面的互動性。

在校外展時,向他人導覽展覽。
在校外展時,向他人導覽展覽。
在校外展時,向他人導覽展覽。
結論

成果

「這個網站的故事,讓我想起自己的經歷。」 — 約 5 位觀展者在看完網頁後,跟我們述說與他的經歷類似,證明了我們成功創造了一個能引發深刻共鳴的體驗。

  • 93.9% 的使用者給予網站綜合好評 (n=115)

  • 榮獲畢業展覽四項獎項肯定:銅牌專案獎、最佳行銷暨社群經營獎、最佳資訊加值獎、外賓特別獎

整體的概念、發想都有好的結果,讓觀展者以看故事的方式了解性別平等的樣態、了解團隊如何執行專案都取得不錯的成果,多數人也都對網站讚嘆連連,提出了許多如何架設、設計網站的疑問。

反思

但就以在「展覽上」觀賞這件事情,閱讀時長必須先考慮進去,才好進行整體內容規劃,在觀察以及查看後台資訊,發現一組停留在網頁瀏覽時間 10~15 分鐘不等,會影響到展覽動線。


雖然已將網頁區放置在最後觀賞的區塊,但由於場地大小有限+接續導覽,以至於上一組還在看的話,下一組就沒辦法馬上銜接上,遇到此情況也是使用 ipad 為塞車的觀展者進行導覽。

但若是以「展覽數位留存」方面來講的話,我覺得整體算是不錯的。畢竟若是在展間聽人導覽、觀賞展間,也會花上 10~15 分鐘不等,再加上網頁上有一些動態效果,可以讓閱讀不那麼單調、無趣。
沒有觀賞到實體展覽的人,日後也可以透過這個網頁了解,我們是如何宣導性平議題以及將我們的產品給建置出來的。

學習

一個良好的體驗,絕對不會一次到位,而是經過不斷打磨、調整才得以產生。

在從無到有產出這個網站的過程,學到了很多東西。除了加深一些基本理論之外,也學會了更多的軟體操作。

最重要的是:在團隊協作上也學會如何溝通及彈性變化,適時的參考別人意見,以及說出自己的想法,在整個製作過程都非常重要。

雖然面對各種不同意見的碰撞、想法的分歧,但也學會將這些挑戰轉化為成長的契機,給彼此時間提出自己目前的問題,接受彼此的想法並且都學會妥協,正是這些想法的磨合與專業的互補,才讓專案成果得以超越原本的想像。

專案成果,與團隊成員一同領獎。
專案成果,與團隊成員一同領獎。
專案成果,與團隊成員一同領獎。

kuti36.work@gmail.com

Copyright © Kuti Chen

kuti36.work@gmail.com

Copyright © Kuti Chen

kuti36.work@gmail.com

Copyright © Kuti Chen